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本科教育  详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发布者:mtman发布时间:2012-07-05浏览次数:44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课程类别:校级公共必修课                              

课程编号:3001101003  

课程归属单位:贵州大学马列部

制定时间:200731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基本类型、基本属性、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必然性;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全校本科各专业,学时数为36学时。

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课。它使学生懂得些中国历史,了解国史、国情,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奠定历史知识的基础,又为学生在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立足今天,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明确为明天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奠定思想教育的基础。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参考书目:

   《毛泽东选集》(1-4),主要学习其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卷)、《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卷〉等文;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讲授、历史影视资料演示和讨论。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媒体设备和教室。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历史变化

2、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5、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现实;理解中国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两大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鸦片战争的影响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难点: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深切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学时)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学时)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学时)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资本-帝国主义的历次侵华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

2、资本-帝国主义对华实行政治控制的主要途径

3、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内容

4、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的主要方法

5、近代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6、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7、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8、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历程与伟大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近代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的提出的历史背景。

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贫困原因;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的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租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三元里抗英、义和团、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18401919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1、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2、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中,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的关系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学时)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学时)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咯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学时)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进程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与评价

3、天京事变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

4、农民斗争的意义、局限与失败的原因

5、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与指导思想

6、洋务运动的内容与失败原因

7、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活动

8、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9、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10、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发展经过;洋务事业兴办的历史背景和洋务事业的主要成就运动;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的活动,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理解中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

掌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历史作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洋务运动、洋务派、百日维新、阶级局限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难点:1正确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学时)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2学时)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2学时)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

4、武昌起义

6、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教训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封建帝制的覆灭的历程;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理解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掌握三民主义学说、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清末新政、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同盟会、北洋军阀、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三民主义学说、旧民主主义革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意义和局限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教训

难点:1、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2、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学时)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学时)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1学时)

一、封建军阀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

本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间范围和历史任务

2、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局势和时代环境

3、世界局势的演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生与结果

4、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5、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6、中国人民所受到的日益严重的压迫和民主革命任务的新变化

7、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形势的新发展

8、中国社会的三种政治力量和各自的建国方案

9、中国历史道路的最后抉择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时复杂的时代和国际环境;理解当时国内的主要政治力量的特点及其政治主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性质;掌握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原因。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十月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级格局、三座大山、第三条道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背景、内容和特点

难点:1、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2、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原因。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 (1学时)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学时)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3、外国在华资本的垄断地位

4、官僚资本的膨胀与民族资本的困境

5、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1学时)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4、马克思主义形成强大思想运动

5、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以及五四运动产生过程;中国共产党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以及发动工农运动的过程,了解国共合作及其掀起大革命高潮的过程。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五四运动的意义及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掌握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开天辟地的关系。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

      3、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学时)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学时)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1学时)

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工农运动的发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国民党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及其统治的性质

2、白色恐怖和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3、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5、路线偏差和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6、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7、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及推翻其统治的必要性与正义性;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成就。

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与历史意义;三次左倾错误的危害及其原因。

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内容;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难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学时)

一、大革命失败与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学时)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延安整风及其历史意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原因

2、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实行的残暴知名同志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严重罪行

3、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性抗战的过程

4、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及其走向消极抗战的表现和原因

5、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7、抗日根据地建设及其地位

8、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9、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历史以及日本在其战占领区的残暴统治;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防御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爱国将士表现出的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以及抗战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了解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迎来最后胜利。

理解残暴的殖民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原因和意义;防御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退却、失败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的提出及其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掌握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开始全国性抗战的意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右消极由片面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的原因;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台儿庄大捷、持久战的理论、延安整风运动、两个战场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造成的灾难和影响

2、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性抗战的过程

3、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的作为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为

5、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难点: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3、国民党的两面立场

      4、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进行合作的动因、合作方式及其意义。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0.5学时)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

三、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0.5学时)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四、国共合作,共赴困难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0.5学时)

一、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学时)

一、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0.5学时)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抗战胜利后,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这种形势的影响

2、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所进行的斗争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加强一党独裁而反和平、反民主、反人民的反动行径

4、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5、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及其意义

6、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与历史命运

7、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9、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形势;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了解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和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了解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进军和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历史必然性。

理解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性;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和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促进了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的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形成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理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之不可行。人民政协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的重要性;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掌握解放区军民赢得自卫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土地制度改革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中国革命胜利的的基本经验。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重庆谈判、《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二条战线、二二八起义、三大战役、《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三大法宝”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责任

      2、国民党政权的本质及其活动

      3、民主党派的历史及其政治主张

难点: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0.5学时)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0.5学时)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四、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0.5学时)

一、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和政治主张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路线和第三大党运动的失败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0.5学时)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三、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

本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与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人民政权、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及发展阶段

4、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基本历史发展进程;掌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结论。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民主革命遗留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难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2、深刻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结论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0.5学时)

二、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1学时)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0.5学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理解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地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掌握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五种经济成分、过渡时期总路线、赎买政策、三大改造、国家资本主义、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

      2、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难点:1、中国具备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2、正确认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0.5学时)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0.5学时)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珞 (1学时)

一、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2、《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3、中国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庐山会议与纠进程的中断

6文化大革命的发展与结束

7、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犯错误的性质、原因

8、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成果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了解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关系;大跃进以及文革的发生过程;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成果。

理解《论十大关系》发表的意义,理解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大跃进以及文革发生的内在动因;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掌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内容和意义;错误的性质、犯错误的原因以及对错误的科学分析;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大意义和经验教训

      2、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难点:1、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0.5学时)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严重的曲折 (0.5学时)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错误的性质、原因和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学时)

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经济、科教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

三、大国地位的初步确立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原则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1、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2、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明体的提出

4、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与历史意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制定

6、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8、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9、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思想的提出

10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以及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真理标准的讨论及各项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南下讲话的内容与历史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考验与新问题。

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与科学评价毛泽东的意义;加强党的建设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地优越性。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与意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重大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个方面地巨大成就地基本内容。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两个凡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四项基本原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步走发展战略、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八荣八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个方面地巨大成就地基本内容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4、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难点:1、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拨乱反正任务的历史意义

      3、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与历史意义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学时)

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 (1学时)

一、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积极推进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作用

四、外交战略的实施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