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详情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吴娅莉发布时间:2025-07-24浏览次数:10

722日至23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围绕“科技文化视域下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主题进行理论研讨。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40余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共计11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理工大学孙德忠教授主持。会议伊始,孙德忠教授对会议筹备情况和与会嘉宾进行介绍,并宣布会议正式开幕。

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大林教授,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他介绍了贵州大学的历史和主要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聚焦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学术研讨,更是一次交叉领域智慧的碰撞与创新思想的交融,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会为科技与文化的协同发展、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注入新的活力。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夏劲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以“科技文化视域下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主题,旨在从科技文化的器物、制度、观念诸层面审视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讨论的科技文化主题十分重要,其中一个显著变化在于让学术回归学术本身,衷心希望各位老师与同学能够大力支持这一发展,期待通过会议严谨的遴选流程,能够为本次会议带来丰硕的学术成果。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蒋红霞教授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对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和师资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介绍,期望通过学术会议搭建更为宽广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两个结合”研究阐释。


大会报告环节

      大会报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易显飞教授主持。

大会第一位主旨报告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前主编李醒民教授,以“民国学界自然辩证法研究一瞥”为题,回顾了“民国学术左派六大错误观点”和一个案例,指出认真总结这段学术史的教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位报告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刘科教授,以“科技伦理视域下DeepSeek的学术风险及其防范”为题,指出DeepSeek引发科研不端的重要伦理挑战,主要表现为滋生学术造假、引发学术不公、造成作品署名权的困惑等。

    第三位报告人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社会所潘建红教授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为题,讨论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内在必然性,以及实践路径。

第四位报告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张卫教授以“人机情感交互的伦理反思及其规约路径——以AI复活技术为例”为题,聚焦于“AI复活”技术的情感价值及其引发的伦理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五位报告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侃教授以“数智科技创新世的科学知识生产”为题,指出以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加速数智科技创新世的到来。科学知识生产从个体认知向人机共存发展,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在对象和力量上的变化,需要思考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挑战。

    大会报告第二阶段由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宏伟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宏燕教授,以“高校数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为题,指出中国面临国际性数智技术壁垒、全球数智创新人才抢夺战的严峻考验。

第二位报告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娜副教授以“从创新文化视角看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为题,指出人工智能引发了社会职业版图的变化,并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位报告人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闫坤如教授,以“数字劳动正义困境及其价值追寻”为题,指出数字劳动的正义困境包括: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日益丧失;“娱乐化”致使数字剥削更加隐蔽;“数字不平等”等问题。

    第四位报告人河北北方学院李振良教授,以“‘医工结合’的人道主义反思”为题,探讨了医工结合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多维度内涵、重要挑战等。

第五位报告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田田副研究馆员,以“博物馆参与科技文化建设的经验与路径——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为中心的研究”为题,她指出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展览回顾中国古代科技的光辉成就、结合时事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及时展示当代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以诠释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文化,培育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分会场交流

        在分会场交流环节,来自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等高校和研究机构28名学者,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系统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科技强国建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教育强国建设等议题,呈现了一场思想深邃、交流热烈、成果丰硕的学术盛宴,彰显了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究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会积极互动,深入探讨,现场学术氛围热烈,均感收获颇丰

    第一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

  

  

    第四分会场:

  

  


研究生论坛

在研究生论坛交流环节,来自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党校的32名研究生,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科技伦理与文明演进”等议题,呈现了一场视角新颖、思维活跃、充满锐气的学术盛宴,彰显了青年学者对科技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互构的深度探索。各分会场的评委老师们与每一位学子进行了细致点评,指出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向。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每位研究生都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收获与启发。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理工大学孙德忠教授主持,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夏劲教授致闭幕辞,会议圆满落幕。

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围绕“科技文化视域下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与会学者们的报告立意高远、视角多元,既包含对科技文化器物、制度、观念层面的深刻剖析,也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构建和创新性研究范式,更对人工智能伦理、数字劳动正义、数智化人才培养、科技赋能教育等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敏锐观察和深度思考。会议不仅呈现了一场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交流充分的学术盛宴,更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推动科技文化繁荣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洞见。此次研讨会的丰硕成果,将对科技文化研究的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会议至此圆满落幕。

文字:吴金润  杨秀竹

摄影:刘   洋  王予妍

一审:杨兴英

二审:李传兵

三审: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