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详情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港参加2025年暑期跨学科研学营

发布者:李玥发布时间:2025-08-25浏览次数:10


 

2025年7月28日,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名师生赴香港浸会大学,参与以“AI时代下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为主题的暑期研学营,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及学术研究的深远影响。

 

7月29日,研学营开营仪式如期举行。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文学硕士课程副主任王丹详细介绍课程体系,强调AI时代跨学科交流是学术创新的核心动力,鼓励学员把握前沿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开营仪式后,传理学院新闻系高级讲师王悦博士以“解锁AI如何助力高等教育‘学’与‘研’”为题授课,展示AI在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规划、科研数据快速处理等方面的最新应用,深入解析技术对教学优化、科研辅助的关键作用,让师生对“技术赋能学术”形成具象认知。在下午的“AI对话机器人工作坊”中,王悦博士指导学员实操搭建网站并嵌入智能对话体。通过亲手实践,学员们直观感受了AI技术的落地路径与实操难点。

7月30日,郭中实教授的两场专题讲座围绕AI与人类关系及AI造谣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度解析。在下午的“深度伪造VS人类知觉:AI造谣时代,你的大脑被劫持了吗?”讲座中,郭中实教授剖析假新闻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操控认知偏见”,提出“将假新闻视为普通感冒而非癌症晚期”的应对理念——既需持续打假,又不必过度恐慌。独到观点兼具理论高度与现实指导意义,进一步培养了学员的批判性思维。

 

7月31日的课程呈现多元维度,涵盖商业创新与文化科技融合。上午,兼具科技创业者与教育者身份的凌浩云教授,以《目标驱动型创业与社会创新》为题,探讨企业如何实现营利性、可持续性与慈善性的统一。下午,师生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AI复原的《千里江山图》在触控屏上流淌,AR技术让青铜器纹饰“讲述”铸造密码,书画、陶瓷等藏品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学员震撼于“数字技术重塑人文价值”的独特魅力。

8月1日,课程聚焦香港新媒体与新闻事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上午,王丹博士以“香港新媒体与社会”为题授课,从传播机制、社会影响等维度解析二者关联,学员围绕“信息自由与传播责任的平衡”等议题热烈讨论。课后,王丹博士带领学员走进传理学院模拟演播厅,学员分组体验新闻播报、节目录制全流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实践,真切感受传媒技术的魅力。下午,师生前往香港新闻博物馆,了解香港新闻业从报纸到新媒体的百年变迁。学员们聆听“战时新闻传递抗战士气”“回归后媒体角色转型”等历史细节,深刻体会新闻工作者“记录时代、守望社会”的职业担当。

    

8月3日,研学营迎来收官日,思想碰撞与实践成果交相辉映。上午,黄磊博士带来“可见性:中国互联网文化和商业逻辑”专题讲座。黄磊博士以“可见性”为核心,剖析互联网发展脉络。互动环节,学员就“算法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中小企业线上曝光策略”等议题深入交流,交流过程中多元视角碰撞交汇。下午的AI工具汇报环节,六个小组依次展示跨学科研发成果:环保领域的“AI垃圾分类系统”、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非遗传承助手”、创意领域的“智能鲜花推荐平台”等,涵盖多领域,彰显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力。随着各项活动结束,2025年暑期跨学科研学营圆满落幕。

此次研学为师生搭建了跨领域交流平台,不仅深化了对AI技术与跨学科融合的认知,更提升了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学员们将带着收获投身未来学习工作,在各自领域贡献力量。

 

 

文字:袁珠萍 刘书婷 吴兰 余鑫 曹燚

                                                                                                                                                                                  图片:香港浸会大学

 

一审:李   玥

二审:吴   凯

三审: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