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联合组建“赤水新渡·黔行团”社会实践队,先后走进习水县淋滩村、大湾村及赤水市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围绕四渡赤水战役相关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与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路径开展专项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史料收集、深度访谈,系统梳理了革命文物活化现状,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图1 团队于贵州大学校门口合影
在淋滩村,团队实地调研淋滩渡口旧址,了解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现状与开发成效。通过打造红色研学路线,当地实现“红军柚”“淋滩红糖”“隆兴葡萄”等特色产品的市场推广,红色资源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中展现出积极效应。
图2 淋滩村基层工作人员受访
在大湾村,团队通过点位考察与访谈交流,获悉了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的筹建情况。该基地拟依托“沃柑”“红梁”等特色产业延伸文化体验内容,推动教育功能与乡村产业协调发展。围绕基地布局与运营方向,团队从课程开发、空间规划和资源统筹等方面整理资料、对比案例,为相关项目建设提供了调研支撑。
图3 大湾村基层工作人员受访
在复兴镇,团队深入采访当地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该镇计划投资300万元,将赤水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打造为集研学与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此次考察使团队敏锐地意识到,以复兴场战斗遗址为代表的红色遗址,其保护与活化的关键在于将“红色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图4复兴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受访
“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既是凝聚民心的精神纽带,更是驱动发展的经济引擎。”团队负责人彭安娜表示。“赤水新渡·黔行团”未来将围绕四渡赤水革命文物“历史价值与现实功能”主线,持续做好志愿讲解、课程研发、文物建档、资源归集等工作,把渡口遗址及周边红色资源串珠成链,以“红色研学+产业协同”模式让四渡赤水精神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为思政课堂与乡村振兴同步提供内容支撑和发展动能。
通讯员:刘慧敏 罗 惠 彭安娜
摄 影:杨璐璐 刘政雄
一审:李 玥
二审:吴 凯
三审: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