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
教社科司函[2013]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中央关于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部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专科课程教材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以供2013年秋季使用。为了满足春季教学的急需,我司组织本专科和研究生各门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编写组的专家,编写了各门课程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建议。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doc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013年2月6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教 学 建 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总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体运用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深入领会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力求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基本观点和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深刻论述了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绪论”和其他相关章节中,要注意反映上述重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意义的集中阐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进展,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建议在“绪论”第三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讲授中,重点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一脉相承”,二是“与时俱进”。从整个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一脉相承表现在它们都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基础、根本立场和社会理想,即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面对并回答时代课题,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体现在它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2.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真理观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论断,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概括性。“求真务实”,就是追求真理,讲求实际,尊重实践,推崇实干,注重实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真理观的通俗表达。建议在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部分的讲授中,结合实践观、真理观等内容,说明科学发展观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丰富发展。
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八大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深刻启示我们:不仅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而且要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又是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都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集中而具体地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方法的理论研究,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作出方法论的阐释。特别是在第一章第二节中,应结合相关内容加以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十分丰富,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阐释和掌握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1.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得出的理论结论,不仅对于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于这些基本原理的理解、阐释和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我们也应该从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上,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以上内容,建议在讲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时,加以阐释。
2.深化对社会主义运动整体性的认识,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十八大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成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相统一的整体,并提出增强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于深化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规律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就告诉我们:第一,要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理直气壮地讲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越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社会主义事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更要坚定必胜的信心。第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和体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上,自信与自觉是紧密相联的。第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结合上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的论述,都是着眼于总体把握,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这样的思路,对于我们讲授第六章的内容具有启发意义。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全面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十八大报告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全面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覆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涉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面协调地推进发展。同时,在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不同阶段,坚持“全面论”的同时又要注意坚持“重点论”。例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重点。
又如,在当前中国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首次明确写进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不仅体现了这一问题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也启示我们应从理论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研究,对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答。在讲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在关于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理论界定上,在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涵的问题上,都应该作出相应的阐释。
三、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
改革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对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阐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对于我们讲授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讲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立场,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与基本国情
对客观形势的准确判断是作出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科学决策的前提。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这些基本判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观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条件下,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提高的情况下,尤其要有冷静的头脑,始终秉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唯物主义客观性要求。建议在讲授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时,联系中国实际加以阐释。
2.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是贯穿在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必须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开放。
在教学中,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我们对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建成的过程及特点,来深化我们对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讲的社会形态是大跨度的社会形态,但在每个社会形态中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发展水平标示出更具体的社会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合理地解释“小康社会”是很必要的。第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在中国的改革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有必要结合中国的改革实际和经验来阐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
3.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十八大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社会发展问题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大问题。唯物史观把研究社会发展及其动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不仅要阐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且也要阐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同时,社会发展及其方式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同样也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有关原理的讲授中应该体现上述内容。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始至终贯穿了“以人民为本”的精神和底蕴,创新性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社会建设发展的成就成果应由人民共享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十八大还强调了思想文化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人民群众历来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第二,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主体地位”实质是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通过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实现的。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第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增强自身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活动。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而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议在第三章相关部分的教学中加强讲授。
十八大报告还把改善民生当作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这些观点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建设的唯物史观观点。过去我们较多阐释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更替理论,而对社会建设理论强调不够。十八大报告的相关论述体现了在唯物史观上的理论创新。第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唯物史观原则。共享文明成果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梦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群众共享文明成果创造了基本条件。强调改革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第三,保障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人的发展的唯物史观思想。人的发展问题是唯物史观探索的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保障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强社会建设,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为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创造了重要前提;不仅强化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且为人的“能力体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仅能够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而且能够激发人的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
2.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十八大报告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十八报告强调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论断,并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这些论断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同时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四个方面,具体阐明了文化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解释和运用的许多方面,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关系,文化相对独立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文化发展过程中自发与自觉、社会自发需要与方向方针引领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精英与大众的关系等。建议在讲授第三章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内容中,以及在第六章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中,要体现上述关于文化的思想。
十八大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关论述,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原理,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自由观、公平观、文明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内容应该在第二章关于真理与价值的讲授中,以及在第六章关于社会主义的讲授中得到相应体现。
3.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十八大非常重视理想信念问题,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近平还提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以上这些精辟的论述,对于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工作者也是颇具教育意义的。建议在第六章第三节的执政党建设部分和第七章关于共产主义理想讲授中得到体现。